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苏菲 Su Fei
机构地区:[1]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
出 处:《南大戏剧论丛》2021年第1期103-115,共13页
基 金: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古代戏曲形式批评关键词研究”(批准号:20CZW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越剧从一个地方小戏发展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剧种,并通过新中国的文化外交活动登上国际舞台,“左翼建构”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而1946年越剧《祥林嫂》的编演则是越剧左翼化的起点。上世纪40年代,“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搬上越剧舞台,随后又搬上电影银幕。在剧情与艺术方面,越剧《祥林嫂》通过言情包装的方式向大众输出反封建的左翼内容,通过悲切动人的唱腔使祥林嫂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在演出及电影放映过程中,左翼刊物乃至中共的机关刊物都为其宣传鼓呼,越剧以这部戏为契机建立起“左翼社会关系网”,为越剧参与公共政治事务创造了条件。在国共内战的背景下,“雪声剧团”积极接受中共领导,投入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成为中共上海地下党文艺战线的“第三条线”。新中国成立初期,越剧改造的“上海经验”又对戏曲改革运动和文化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