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马兰 MA Lan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2]河北大学文学院
出 处:《民俗研究》2021年第4期110-121,共12页Folklore Studies
基 金: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2020年学科建设重点项目“燕赵古剧场与濒危剧种手抄本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20D1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歌舞小戏《小放牛》由早期梆子名伶老十三旦侯俊山创编首演,经过数代改编,成为京剧经典剧目,并被许多地方剧种改编搬演。由侯俊山进京时间判断,认定《小放牛》一剧产生时代应为1870-1874年,通过梆子剧种谱系与侯俊山戏路,判定《小放牛》应为兼具山陕梆子做工之长、山西梆子道白之音、直隶梆子唱腔之韵的梆子。而清末梆黄之争出现的"双下锅""风搅雪"的演出新例,及《小放牛》对伶人唱做之工兼重的挑战,致使《小放牛》一剧被京剧名伶相继改编、争相演绎。伴随着唱片、电影等新媒介的传播,《小放牛》演红全国,又随着对外文化交流,而唱演国际舞台,在城市商业和政治两股力量的推动下,成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表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