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泌尿外科学组 何大维 刘丰 刘星 唐波 张德迎 Group of Urology Surgery,Branch of Pediatric Surger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机构地区:[1]不详 [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出 处:《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21年第7期577-582,共6页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摘 要:后尿道瓣膜症(posterior urethral valves,PUV)是男性儿童先天性下尿路梗阻中最常见的疾病,Morgagni在1717年提出PUV的概念,Langenbeck在1802年尸体解剖时发现后尿道中存在瓣膜状皱褶组织,Young在1919年首次通过膀胱镜技术诊断PUV[1]。PUV的发病率为1/8000~1/5000。其胚胎学仍不清楚,可能是中肾管异位到泄殖腔所引起[1]。患儿多因反复尿路感染、排尿异常等就诊。PUV对患儿泌尿系统的损害大,即使出生后及时治疗去除后尿道瓣膜并解除梗阻,也有1/3的PUV患儿出现肾功能不全,病死率高达30%~46%[2,3,4,5]。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改善患儿预后。临床医生对PUV在治疗时机、手术策略等诸多问题上存在不规范认识。因此,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临床研究的进展,形成专家共识,为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PUV诊疗指南奠定基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