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翰林院试诗制度下近体诗律观念的变迁  被引量:2

The Concept of Modern Style Poetry’s Form and Its Changes in the Poem Test System of Imperial Academy in the Qing Dynasty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洋 Liu Yang

机构地区:[1]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文学遗产》2021年第4期140-152,共13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代近体诗律学研究”(项目编号20CZW024)阶段性成果。

摘  要:清代初期科举常科不考作诗,士人缺乏主动遵循诗学规范的意识。在康熙十八年(1679)博学鸿儒科中,与试者创作《省耕诗》时出现了不合平仄、出韵等诗歌声律问题。雍正至乾隆年间,翰林院朝考、散馆试诗制度逐渐建立并稳定下来,作诗合律成为进入翰林院的基本要求之一,诗歌声律的相关知识随之进入精英文人的知识系统中。到乾隆元年(1736)、二年(1737)的博学鸿词科,与试者的诗歌创作在声律上已表现出高度的规范性与趋同性。通过考察清代翰林院试诗制度下精英文人如何理解近体诗律规范,可以看出近体诗律作为一种诗学观念,是如何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的。

关 键 词:翰林院 朝考 散馆 博学鸿儒科 近体诗律 

分 类 号:I207.22[文学—中国文学] K249[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