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病原体灭活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永鹏[1] 洪缨[1] 

机构地区:[1]成都市血液中心,610041

出  处:《临床输血与检验》2021年第4期540-544,共5页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摘  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性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浓缩血小板(platelet concentrates,PCs)是一种重要的血液成分,但PCs通常室温储存,易被细菌污染。因此,PCs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病原体灭活(pathogen inactivation,PI)技术是一种通过加入或不加入光敏剂,经紫外光照射使病原体核酸失活,同时灭活淋巴细胞替代辐照,防止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 verse host disease,TA-GVHD)的措施。就目前血液预警数据显示,尚未发现病原体灭活血小板(pathogen inactivation-platelet concentrates,PI-PCs)引起的败血症等其他输血不良反应,且与常规血小板输注无显著差异。PI技术对血小板使用也有一定程度影响,可能会加剧储存损伤,导致输后血小板计数增量校正值(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低于常规血小板,使血小板输注间隔时间缩短。本文就目前PI技术及临床应用作以下综述。

关 键 词:浓缩血小板 病原体灭活技术 安全性 有效性 

分 类 号:R457[医药卫生—治疗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