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泰安271016 [2]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山东泰安271000
出 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471-475,共5页Journal of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摘 要:黄褐斑为面部对称性黄褐色色素沉着斑,相对常见且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心理健康。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尽管存在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遗传学、紫外线(UV)暴露和性激素水平在启动和维持色素表型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最近研究发现,真皮因素、microR-NAs(miRNAs)、氧自由基(ROS)在促进黄褐斑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一定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黄褐斑发病的可能因素,并对黄褐斑的预防、治疗及减少复发提供帮助,故就黄褐斑的病因和最新发病机制作一综述,重点介绍遗传易感性、紫外线暴露、激素水平、ROS及真皮因素在黄褐斑发病中的作用。
关 键 词:黄褐斑 遗传 紫外线 氧自由基(ROS) 可见光 血管因素皮肤屏障 微生物 药物
分 类 号:R751[医药卫生—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6.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