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文喜[1] Zhang Wenxi
出 处:《学术研究》2021年第8期10-19,共10页Academic Research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MEGA2的马克思早期文本研究”(15ZDB00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903022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黑格尔是清晰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黑格尔哲学和黑格尔主义却因晦涩并自称完成,招致学界批评并产生非同寻常的争辩。对于黑格尔哲学而言,存在之解释的视界是中介性、整合性的。这也涉及在其精神概念的宗教起源中,超越性、神入的因素应转向客观化意义。如果我们通过对黑格尔文本中文句的精准研究去确定精神概念意义的社会方面的现代把握,虽然是一个有趣而又发人深省的任务,但当这种需求只被作为话语而说出来,就根本不适用于思想的表达。黑格尔精神是一种更高级的思想类型。晦涩之于黑格尔哲学,本质上表达出理性把握绝对者的方式乃是思辨神学的方式。思辨哲学不仅跟贯穿于现代西方工业文明中的精神不一样,而且实际上还是反对它的。在针对黑格尔哲学彻底化和思想客观化方面,马克思哲学要求黑格尔体系做出清楚的阐述,其奋争的东西乃是被黑格尔哲学闷死的现实性精神和意义的超个人结构。
分 类 号:B0-0[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B516.35[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