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CT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情况评价比较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玉琴[1] 黄松雄[1] 陈钦[1] 刘耀[1] 金佳熙 柳惠彬 李华灿[1] 

机构地区:[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福州350001

出  处:《福建医药杂志》2021年第4期41-44,共4页Fujian Medical Journal

摘  要:目的探讨MRI与CT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诊断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我院就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60例,分成MR组(MRI检测组)与CT组(CT检测组)各80例,观察MR组与CT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颅内动脉狭窄检出情况及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采用ROC曲线分析MRI检测与CT检测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MR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93.75%)相比于CT组患者检出率(72.50%)明显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88.75%)高于CT组患者检出率(71.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MRI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更高,更为准确;动脉狭窄轻度、中度、重度及堵塞,MR组与CT组分别为(25例vs 7例)、(15例vs 36例)、(34例vs 13例)及(6例vs 24例),采用MRI检出的MR组患者动脉狭窄程度检测率与C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MRI及CT对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且MRI诊断价值更高。结论MRI与CT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前者检出率更高,诊断价值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 键 词:MRI CT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狭窄 

分 类 号:R445.2[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445.3[医药卫生—诊断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