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就地现代化道路问题的内涵与方向  被引量:2

The Connotation and Direction of the Rural Localize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萧洪恩[1] 姜芳 Xiao Hong’en;Jiang Fang

机构地区:[1]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0 [2]湖北省烟草公司恩施州公司,湖北恩施445000

出  处:《长江论坛》2021年第4期38-46,共9页Yangtze Tribune

摘  要:“乡村振兴道路”的提出本来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长期性、方向性。但是,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农村未来模式已经固化为中国现代化的思维习惯,不仅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乡村振兴”研究,而且也事实上影响了一些地方的发展决策。在理论上把本来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暂时化为“城市化”“市民化”“工业化”的等待期,在实践上则在发展决策中产生了“工业园区化”泛化的问题,以至于“鬼城”“鬼村”涌现。于是,笔者特别梳理了学界对“就地现代化”问题的探讨,以此强调我们长期坚持的中国乡村如何振兴的结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农村“就地现代化”,包括时间向度上的“现代化”与空间向度上的“就地化”。因而,“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从“乡村振兴道路”高度来认识,应该按照“两条腿”走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阵地在乡村、主体是乡民、主导靠政府、主助为全国、主道是就地实现的现代化、目标则是城乡统筹的全国全面振兴。

关 键 词:乡村振兴 就地现代化 两条腿走路 现代化道路 

分 类 号:D616[政治法律—政治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