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孙国柱 Sun Guozhu
机构地区:[1]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世界宗教研究》2021年第4期76-88,共13页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17ZDA233);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创新年度青年项目“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的共生思想”(19ZFQ7300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君臣之道,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纲常伦理。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君臣之道是怎么变迁的呢?正如有学者研究的那样,在明末,"五伦"序列发生了新的变化,君臣关系的绝对性开始大大地松动,夫妇或朋友通常被置于五伦之首。在人伦之中特重师友,几乎成了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精神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明清之际"逃禅"风潮中亦出现了几乎同频而又别样的论述。对此,本文重点深入考察了澹归今释在明清之际"逃禅"风潮中有关君臣之道的诠释与表达。研究可知,澹归今释认为师道超于君道,臣统高于君统。除此之外,澹归今释借助佛教世界观中的三界图谱,对五伦进行了排序,指出了五伦关系存在的各自限度,夫妇仅存于欲界,君臣之名停留在色界初禅天以下,自色界二禅天以上则仅有朋友而已。在澹归的论述中,朋友一伦最具有原始要终的普遍性,成为伦理纲常存在的文明保障。可见,澹归今释有关五伦的论述,是在熔铸儒佛的基础上作出的杰出努力,生发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创造性观点。澹归今释的个性化声音表明,佛教文化观念对于儒家的伦理纲常固然有尊重和认可,与此同时也可以有批判与超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经意间已经具有了某些现代性的特征。希望本文的写作对于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变迁、儒佛会通之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