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延中[1,2] 宁亚芳[1,2] 章昌平 彭福荣[3,5] Wang Yanzhong;Ning Yafang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4]桂林理工大学 [5]长江师范学院
出 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9期1-9,共9页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13@ZH00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规划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问题研究(2020ZDGH017)”;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规划项目“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2019ZDGH014)”阶段性成果。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多元"聚为"一体"的内生动力概括为"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各民族"三个相互"与共同拥有并开发统一的生存空间息息相关,并依存于中国内部互补性极强的生态格局及民族分布格局。统一生存空间的内部差异,导致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互补性极强;互补性和互惠性驱动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不断密切,促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度、深度不断发展。伴随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各民族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共同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培育了共有精神家园和共同心理素质。经济依存、文化共塑、情感共育三大机制持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在近代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进一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自觉到自为、自信和自强的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各民族"三个相互"重要论述为指导,才能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机理,也才能科学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7.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