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康宗基[1]
机构地区:[1]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出 处:《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165-170,共6页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 金: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研究”(18BKS097)。
摘 要:"五四"时期学生社团是广大进步青年学生基于共同信念而自发结成的团体。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造就新国民从而改造社会是这些学生社团共同的理想和志向。"五四"时期学生社团的兴起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其中,日益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是学生社团兴起的社会基础,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是学生社团兴起的思想基础,北京大学蔡元培鼓励学术研究、倡导社团活动为学生社团的兴起提供直接的示范作用。"五四"时期学生社团通过组织理论学习、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交流与辩论,通过创办刊物、经营书社等活动,逐步确立、坚定了社团成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积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经验。这一经验的总结对更好地发挥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启示:应不断提高社团成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奠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加强社团骨干力量的培养,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队伍;鼓励社团开展社会活动,搭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平台;积极利用广播校刊互联网等媒体,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形式。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