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证和血管活性肠肽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黄子明 侯丽[1] 李蕊白 李潇[1] 王冲[1] 张雅月[1] 

机构地区:[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007

出  处:《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年第28期3181-3184,共4页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7039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青苗人才培养计划(DZMYS-201807)。

摘  要:中医学认为脾是集合消化系统,并涉及其他脏器的重要功能单位,具有“主运化、主统血”的生理功能,并以升清为其主要生理特性。脾虚证是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脾气虚、脾阳虚及脾虚兼证等多种证型,脾虚证的形成机制涉及众多物质及系统功能的改变[1]。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是1970年Sami Said和Viktor Mutt从猪的小肠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因其具有明显的扩血管作用而命名[2]。

关 键 词:脾虚证 脾失运化 脾不统血 血管活性肠肽 

分 类 号:R256.3[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