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白玉杰 张昱[1] Bai Yujie;Zhang Yu
机构地区:[1]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 [2]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西宁810016
出 处:《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25-32,共8页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摘 要:智能社会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基于互联网联系到一起,万物互联、万物智能、万物感知将是智能社会的特征。许多本由人类完成的甚至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都可以交由人工智能完成,但若人工智能因自主决策造成损害,人类又无过错,是否应由人工智能对自己的损害行为承担责任呢?设问的前提是人工智能必需具备法律主体资格,然而,法律制度始终是以人为中心的,法律调整的终究都是因人的意志和行为而发生的法律关系,人工智能本质上还是机器,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因此,可以通过制定人工智能技术法律伦理规范,参照《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相关规定制定适用于人工智能损害的责任分配规则,借鉴我国机动车管理制度,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化管理,采取增加保险类型等方式,以及保障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恢复因人工智能致损而被撕裂的社会关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