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一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赵骏[1] 黄文华[2] 王欢欢[3] 

机构地区:[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核医学科,213000 [2]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导管室,213000 [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13000

出  处:《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1年第10期627-627,共1页Chines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摘  要:患者男,36岁,身高1.78 m,体质量70 kg。因"反复胸闷胸痛20余天"入院。胸闷胸痛位于心前区,与活动有关,休息后5~6 min缓解,无出汗、放射痛、恶心呕吐。体格检查: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正常,心脏搏动触诊正常,无心包摩擦音,心音无分裂,心率7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心脏杂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肌钙蛋白-T 0.012(正常参考范围:0~0.040)μg/L。常规心电图检查(十二通道):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正常。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静息-运动负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MPI),结果示左心室前壁部位轻度心肌缺血,左心室下壁部位中度心肌缺血(图1)。MPI后1周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中见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无狭窄。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近端发出分支血管末端借多发的微小血管网与肺动脉相通,以右冠状动脉为主,考虑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pulmonary artery fistulas,CPAF)(图2)。本例MPI可见前壁和下壁心肌缺血,提示双侧冠状动脉起源的瘘管分流动脉血至肺动脉,从而引起分别对应的心肌缺血性改变。由于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冠状动脉瘘并发症发生率将明显提高,因此需要长期随访冠状动脉功能学检查,以决定是否需要及时手术。CT和超声心动图均不能直接提供心肌缺血证据,而MPI则可以通过提供心肌缺血证据来反映疾病发展程度,有助于对冠状动脉瘘患者的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

关 键 词:右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瘘 心包摩擦音 心脏搏动 心脏杂音 心尖搏动 微小血管 左心室前壁 

分 类 号:R543.3[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R543.2[医药卫生—内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