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宋朝龙 Song Chaolong
出 处:《湖北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5-14,共10页Hubei Social Sciences
基 金: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研究”(18BKS087)。
摘 要:学界在评述马克思中学时期思想时,认为此时马克思思想的底色是虔诚主义宗教神学、道德神学、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民粹主义、伦理共产主义、法国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闪光等。但是,第一,这些说法几乎囊括了近代思想光谱从最保守的一极到最革命的一极,它们本身就形成一个顺次驳斥的序列。第二,如果马克思的精神世界真的能承受如此多互相矛盾的观点,那这本身就说明马克思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能把诸对立思想统一起来的独立主体性,否则马克思必然会被这些相互矛盾的观点弄得支离破碎。如果我们从整体、根本特征和内在潜质上看马克思中学毕业时期的思想,那么,可以说,马克思三篇中学毕业论文中蕴含着马克思自由哲学辩证逻辑的最初萌芽,这一辩证逻辑的萌芽包含着人类自由的一般理性根基、人类自由对特定实现条件的依赖性以及自由实现形式的历史具体性等三个因素,涉及辩证法的一般性、特殊性和个体性,体现出马克思精神世界的独特禀赋和独特主体性,虽然这种禀赋还有待后来更为科学而系统地发挥。
分 类 号:A8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3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