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与近代中国“祖国母亲”话语的生成逻辑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徐峰[1] 

机构地区:[1]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550025

出  处:《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81-86,共6页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武装组织研究”(18BDJ062)。

摘  要:“祖国母亲”是近代中国在民族国家意识形成过程中逐渐生成的一个赋予爱国主义以形象化体验的政治隐喻词。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清末的民族危机客观上诱发了女子的主体意识,在知识界发现和重视女子国民身份后,女子也担负救国之责。国家的运势与女子的命数存在某种似曾相识的契合点,女子的身体与国家政治开始产生一种关联。女子身体被赋予一种政治叙事,其中寄予了国人对国族强大的祈盼。经过文学的艺术加工,“祖国”和“母亲”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意象有了艺术上的黏合,形成一种修饰效果,进而生成“祖国母亲”话语表述。在抗战时期,“祖国母亲”定型成为一个指称国家且饱含感情的常用政治抒情词汇。

关 键 词:“祖国母亲” 政治隐喻 爱国主义 女权意识 身体政治 

分 类 号:K203[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