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周佳璇 Zhou Jiaxuan
机构地区:[1]西南政法大学国家毒品问题治理研究中心,重庆401120
出 处:《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18-24,共7页The Journal of Yunnan Police College
基 金:国家毒品问题治理研究中心2021年度项目“毒品犯罪帮助行为的中立性认定研究”(DR(2021)Y019),2021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地重点项目“毒品犯罪的新形势及其预防性治理研究”(21KJD037)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科研创新项目“毒品分级管理处罚制度构建探究”(FXY2021071)。
摘 要:毒品犯罪行为的多样化与行为人的多主体化使其共犯认定成为实践难题,帮助行为成立帮助犯或是中立帮助行为,会产生罪与非罪的根本分歧,不仅与行为人刑事责任承担与否重大相关,同时对司法的统一与权威也是挑战。当前理论与实践界对认定为帮助犯的行为应当予以刑事处罚基本达成一致意见,但对中立帮助行为的认定边界以及处罚范围、依据还尚存分歧。以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与客观归责理论为基础,根据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行为人与正犯的关系、中立帮助行为的外在样态、帮助行为在毒品犯罪中的决定程度、毒品犯罪本身危害程度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能为司法实践准确认定毒品犯罪中立帮助行为提供思路,有效划分毒品犯罪共同犯罪的定罪处罚界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