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晓辰 胡瑞利 耿鹤群[3] 纪蒙蒙[1] 罗寰[4] 崔书君[3]
机构地区:[1]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 [3]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部 [4]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
出 处:《山东医药》2021年第35期82-84,共3页Shandong Medical Journal
摘 要: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腋下淋巴结CT检查,并分析淋巴结改变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RA患者30例,记录患者住院治疗前后双侧上肢疼痛/肿胀关节数、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计算治疗前后差值,分别记为Δ疼痛/肿胀关节数、ΔCRP、ΔESR及ΔDAS28评分。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腋下淋巴结CT检查,记录双侧腋下ALN阳性淋巴结数(淋巴结短径≥5 mm)和最大淋巴结短径,计算治疗前后差值,分别记为ΔnALN、ΔL。分析ΔnALN、ΔL与Δ疼痛/肿胀关节数、ΔCRP、ΔESR、ΔDAS28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疼痛/肿胀关节数、CRP、ESR、DAS28评分及双侧腋下ALN阳性淋巴结数、最大淋巴结短径均降低(P均<0.05)。患者ΔnALN与Δ疼痛/肿胀关节数、ΔCRP、ΔESR、ΔDAS28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0.68、0.37、0.52、0.51,P均<0.05),ΔL与Δ疼痛/肿胀关节数、ΔCRP、ΔDAS28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0.48、0.38、0.40,P均<0.05)。结论RA患者治疗后双侧腋下ALN阳性淋巴结数、最大淋巴结短径均降低,并与上肢关节疼痛情况及全身炎症缓解呈正相关关系,RA患者腋下淋巴结改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治疗效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