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初始期文学改编的特征及其当代意义(1905—193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Adaptations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Chinese Cinema and Their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1905-193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少华 Zhou Shaohua

机构地区:[1]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电影研究所

出  处:《当代电影》2021年第12期144-150,共7页Contemporary Cinema

摘  要:中国电影初始期(1905—1931)的文学改编,始于戏曲和文明戏的改编,随后在以"鸳蝴派"为代表的通俗小说的改编中得到长足发展。此时电影改编的特征除了舶来性与主体性、纪录性与叙事性、通俗性与大众性之外,更有着过于追逐利润的商业性与迎合观众趣味的娱乐性。其中商业性与娱乐性作为此时文学改编电影最凸显的两大特征,既是其发展的动因,也是其问题所在。一方面,正是对商业性和娱乐性的追求,使得初始期电影改编注重叙事技巧,促使对通俗文学的电影改编兴起,形成第一次商业电影大潮;另一方面,商业性和娱乐性的要求也使得电影停留在大众文化的浅、俗层面,沦为大众茶酒余闲的清谈资料,导致电影思想性、艺术性有所欠缺。这对当今商业化背景下的电影改编可提供正反两方面的重要启示。

关 键 词:中国电影初始期 戏曲 文明戏 “鸳鸯蝴蝶派” 商业性 娱乐性 

分 类 号:J909.2[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K25[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