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万子琳(综述) 王小燕(审校)[1] WAN Zi-lin;WANG Xiao-yan
机构地区:[1]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心外科,云南昆明650051
出 处:《云南医药》2021年第6期581-584,共4页Medicine and Pharmacy of Yunnan
摘 要: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手术极易诱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为对抗MIRI,临床上已进行了大量研究。1986年Murry等[1]进行犬实验发现预先反复、多次、短暂地阻断犬的冠脉血供,可提高心肌细胞对未来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从而减轻组织器官损伤,定义为“缺血预处理”。2003年Zhao等[2]发现对心肌细胞进行单次或多次阻断-灌注-再阻断-再灌注处理,也具有良好的长期保护作用,称为“缺血后处理”。此后研究发现应用药物预处理及后处理,也具有相似的心肌保护效果,且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可控性及安全性。作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吸入性麻醉药,七氟烷本身具有麻醉诱导迅速、深度易控制等优点,其预处理和后处理均能有效减轻心肌细胞损伤。现就近年来七氟烷预处理及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