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学萍 Li Xueping(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机构地区:[1]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
出 处:《浙江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138-141,100,共5页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道家思想对厄苏拉·勒奎恩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18BWW040)的阶段性成果;北京语言大学院级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YJ020009)资助。
摘 要:继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以及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问世之后,随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运动的蓬勃发展,一部分美国文学也在自然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逐渐朝着生态文学方向发展,成为美国生态思想与实践建构的一部分。然而,正如澳大利亚生态哲学家薇尔·普拉姆德指出的那样,西方主流文化中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性别主义、种族主义以及任何其他类型的二元论思想都会成为生态思想建构的陷阱,而这一问题,也是生态文学所面临的挑战。那么,对于美国生态文学而言,其思想建构任务就不仅包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性别关系等自我与他者关系的重新书写,还要能够跳出西方二元论的思想框架,以一种非西方二元论思维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平等、依存关系,以满足生态思想建构的需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88.1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