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第二谐谑曲》跨语境演奏研究——以郎朗、齐默尔曼及莫拉维奇为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程宪伟[1] 

机构地区:[1]沈阳音乐学院

出  处:《音乐生活》2021年第12期36-38,共3页Music Life

基  金:沈阳音乐学院院级科研立项(2018YLY17)的研究成果。

摘  要:一、绪论当今时代,随着文化生活的飞速发展与人们对新生事物好奇心的不断加剧,"多元""跨界""融合"等词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对职业演奏家而言,在演奏中体现自身的多重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审美特征、人文底蕴等,也成为他们树立个人风格、拓宽艺术道路的必经之路。因此,以"跨语境"视角来诠释音乐作品,正在逐渐成为演奏家提高自身演奏辨识度的主要手段之一。《第二谐谑曲(Op.31)》是波兰浪漫主义作曲家肖邦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之一。

关 键 词:谐谑曲 齐默尔曼 郎朗 音乐作品 人文底蕴 审美特征 个人风格 辨识度 

分 类 号:J624.1[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