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产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对棉田间作系统的响应  被引量:10

Response of cotton yield and soil microbial quantity and enzyme activity to intercropping system in cotton field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崔爱花[1,2] 孙亮庆[1] 刘帅 白志刚 胡启星 孙巨龙 黄国勤[2] Cui Aihua

机构地区:[1]江西省棉花研究所,江西九江332105 [2]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330045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22年第2期53-58,共6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15-38);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科技计划(编号:赣农办字[2017]56,赣农厅办函[2019]76号)。

摘  要:为探讨红壤旱地上以棉花为主体的间作系统的优势机制,为促进南方旱地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设置大豆、玉米、甘薯3种传统作物分别与棉花间作,以棉花单作为对照,研究棉花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对棉田间作系统的响应。结果表明:(1)间作较单作可通过总铃数的增加来提高籽棉产量,单位面积总铃数增加27.3%~78.7%,2年平均显著增产15.0%~40.4%(P<0.05);(2)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间作较单作可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固氮菌数量,增幅分别为30.7%~64.0%(花铃期)、24.5%~39.0%(蕾期)、23.1%~50.6%(蕾期)和44.1%~94.9%(吐絮期);(3)间作较单作可显著增加土壤中转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幅分别为22.8%~73.4%(收获后)、100.0%~250.0%(花铃期)和42.9%~150.0%(吐絮期)。棉花产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关系较密切,相互之间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棉花甘薯间作可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以及酶活性,改善土壤肥力,达到棉花增产的目的,是适宜在红壤旱地上推广应用的较优模式。

关 键 词:棉花 间作 产量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分 类 号:S344.2[农业科学—作物栽培与耕作技术] S562.04[农业科学—农艺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