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曹姗姗[1] 李艳红 Cao Shanshan;Li Yanhong
机构地区:[1]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云南昆明650500 [2]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出 处:《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12期150-155,共6页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 金: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代西南方志纂刊与流通问题研究”(18CTQ014);2021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明代入滇史家的史学思想研究”(2021J0454)。
摘 要:中国古代创立了以记载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历朝历代的正史也以纪传体为主,因此,在中国古代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为众多史家所关注,同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两宋时期在理学思潮的影响下,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以纲常伦理为主。明代随着心学的发展,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出现了新的变化,对以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为内涵的宋明理学提出挑战。史学上,一些学者也在实践着这一思潮的变化,明代思想家李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贽《藏书》对历史上的800多个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反对以义理纲常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李贽提出历史人物评价具有相对性,他在历史发展脉络中评价帝王,在以史实为依据中评价臣子,提出了"无求备于一人"的大臣观,急世之所急、注重功效的名臣观,德行合一的儒臣观,智信仁勇严的武臣观,修己安民的外臣观等。李贽在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上走出新路径,敢于依据时代、人物特性透析人物行为,揭示政治、社会、经济等与历史的关系,为历史人物评价树立新范式。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