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牛场使用不同喷淋频率对奶牛降温效果的对比评估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郭子泰 高胜涛 马露[1] 卜登攀[1,2] 

机构地区:[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 [2]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世界农用林业中心农用林业与可持续畜牧业联合实验室,北京100193

出  处:《中国畜牧杂志》2022年第1期231-236,共6页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238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501600);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CAAS-XTCX2016011-01);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ASTIP-IAS07-1);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BAIC06-2021)。

摘  要:本研究旨在从奶牛泌乳性能、瘤胃发酵、肠屏障及抗氧化指标等方面评估不同喷淋频率对奶牛热应激缓解的效果。选取20头泌乳日龄(175±25)d,日产奶量(27.5±2.5)kg/d泌乳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正试期1~14 d采用每间隔6 min喷淋3 min(3|6)的方式喷淋降温,在15~28 d改为每3 min间隔喷淋1.5 min(1.5|3)。将温热指数(THI)及泌乳日龄作为协变量使用SAS中的Proc混合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较3|6喷淋策略,使用1.5|3喷淋降温降低了奶牛的呼吸频率、皮肤温度及直肠温度(P<0.01),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MI)提升10.5%(P<0.01),且夜间产奶量增加13.2%(P<0.05),但日均产奶量及乳蛋白产量无显著变化,奶牛血液中脂多糖(LPS)、NO及D-乳酸浓度均降低(P<0.05),奶牛瘤胃液总挥发酸浓度、乙酸、丁酸及戊酸浓度下降(P<0.05),丙酸浓度下降(P<0.01),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P<0.01)。综上,与3|6的喷淋策略相比,采用1.5|3的喷淋降温能够更好地缓解热应激,增加喷淋频率在夏季具有更好的降温效果,但不能直接改善热应激奶牛体内养分的代谢进而促进生产性能提升。

关 键 词:热应激 喷淋频率 降温策略 

分 类 号:S823.4[农业科学—畜牧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