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郑州450016 [2]郑州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南郑州450053
出 处:《中医研究》2022年第3期38-41,共4页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earch
基 金: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8ZY3018)。
摘 要:目的:观察基于“调营充络”论治法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眩晕障碍量表(DHI)、欧洲眩晕评价量表(EEV)、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6例,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口服。若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则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调营充络”论治法给予中药(甘草片、醋香附、桑叶、鸡血藤、炒白蒺藜、何首乌、西洋参、女贞子、荷叶、川芎、葛根、地龙各)口服,1剂/d,水煎至500 mL,早晚各服用250 mL。两组均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9.06%(34/43)。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DHI评分与EEV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BAEP与TCD结果正常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内皮素-1水平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实行基于“调营充络”论治法的中药指导,可提升眩晕治疗有效率,改善血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临床实践价值较高。
关 键 词:椎-基底动脉迂曲 循环缺血性眩晕 调营充络 中药指导
分 类 号:R255.3[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