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宋德孝 SONG Dexiao
机构地区:[1]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江苏苏州215123
出 处:《甘肃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20-27,共8页Gans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21BKS002);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团队项目“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国家治理研究”(20RW01)。
摘 要:现代媒介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其负面价值同样不可忽视。数十年来,几代西方批判理论家们对媒介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尽管思想各有不同,但在认识论层面,他们都从媒介使用者与媒介载体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的视角批判媒介客体对主体的操控及由此带来的整体性社会异化。对于媒介主体“我”而言,“我”具有能动性、主动性,本应是媒介操控者,但事实上,“我”却总是陷入媒介文化的异化窠臼中,失去主体性,并被媒介这种技术客体及其背后的支配力量所编码和封存,成为失语的“他者”。媒介文化可以通过巧妙投机给予主体欺骗性的、虚假的媒介权益,但事实上,这并不能让主体真正走出他者之困,相反,只会让其更加失语、失聪,成为意义黑洞和精神无产者。这对我们的警示价值在于,要高度警惕媒介异化,努力构建良性媒介文化。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