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闫伟[1] Yan Wei
机构地区:[1]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出 处:《世界宗教研究》2022年第3期105-119,共15页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塔利班运动在宏观上反映了普什图族的诉求,但其长期存续与微观的部落社会生态息息相关。阿富汗部落社会兼具宗教和世俗两种权威,并以此建构了相对稳定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阿富汗长期的战乱导致部落社会的秩序解构。以农村的毛拉和迪欧班德派宗教网络为基础的宗教权威,逐渐取代以部落首领为主的世俗权威,成为部落和地方社会的主宰。这构成了塔利班运动兴起的微观社会环境。2001年之后,部落社会的基本生态并未随着阿富汗重建而发生根本变化,塔利班借势再次崛起,与部落社会建立了紧密的纵向联系;塔利班组织内部的横向联系呈现出多中心、分权化的特征;在宗教观念上日趋实用与温和。这体现了塔利班对部落社会的适应。但是,塔利班也具有超越性,使松散的部落在宗教的旗号下实现联合。这代表了西亚北非伊斯兰复兴的另一种重要类型,即与城市伊斯兰复兴的“大传统”相对应的“小传统”,并对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