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浙江临床医学》2022年第4期475-477,481,共4页Zhejiang Clinical Medical Journal
摘 要: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癌、胆管癌、胆囊癌、胰头癌及壶腹部周围癌等恶性肿瘤的浸润、压迫而导致肝内外胆道梗阻,是以高胆红素血症、皮肤巩膜及体液黄染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1]。临床上,在对黄疸患者进行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评估后,判断无法直接手术根治或是为保护肝功能拟行术前减黄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常选择介入胆道引流、手术胆道引流等减黄处理。胆道引流减黄的方式,可根据各家医疗中心的具体情况选择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逆行胰胆管造影(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胆道支架内引流、开腹或腹腔镜下胆肠吻合内引流手术等,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均以操作安全、引流有效为第一要务,兼顾患者生理、心理的个体化选择。本文拟就目前常见的多种减黄方式进行优缺点比较,并结合笔者经验探讨腹腔镜胆肠内引流术在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