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社会学视角解读《来日的父亲》中的精神迷失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庭秀 郭海霞[1] 

机构地区:[1]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  处:《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2年第11期38-42,共5页English Square

基  金: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索尔·贝娄是20世纪美国文坛的领军人物,其短篇小说《来日的父亲》忠实地反映了消费主义对社会和人们的影响。本文从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视角出发,分析贝娄笔下的消费社会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的变化;主人公对于差异化消费的追求扭曲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建立在消费符号之上的沟通与人际往来异化了人们的关系,最终导致人生意义和方向的迷失。《来日的父亲》反映了消费主义盛行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贝娄对消费社会中人们精神困境的担忧和关注。

关 键 词:《来日的父亲》 索尔·贝娄 消费主义 

分 类 号:I106[文学—世界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