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吉颖 吴淑华[2] 崔晓艳[3] 涂丽琴 高丹娜 程兆榜[2] 周益军[2] 陈新[3] 季英华[2] 郭青云 Ji Ying
机构地区:[1]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青海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西宁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青海西宁810016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22年第10期30-36,共7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2072506);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24-C-01);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21)1011];青海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项目(编号:2021-ZJ-Y08)。
摘 要:2019年在对江苏大豆上病毒病进行调查时,发现徐州和淮安大豆田间出现一种表现叶片黄化、花叶症状的病毒病,为明确其伴随病毒种类,对田间采集的70份疑似病样进行分子检测和鉴定,结果在利用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arlavirus)通用引物检测时发现,70份疑似病样中有15份样品扩增到800 bp左右的目的片段,序列测定后BLAST分析结果显示,其与一种粉虱传病毒——豇豆轻斑驳病毒CpMMV(cowpea mild mottle virus, CpMMV)的同源性最高,暗示了其可能是CpMMV的一个分离物。针对CpMMV编码的CP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显示15份阳性样品均扩增到目的片段,对获得的CP基因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发现其序列全长867 bp,编码分子量约为32ku的蛋白;序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已报道的CpMMV分离物有较高的同源性,并聚类到同一个大的分支,其中与安徽、海南等地分离物相对近缘,聚在同一个小分支。这些结果表明江苏大豆存在豇豆轻斑驳病毒的侵染危害,生产上需要密切关注。
关 键 词:大豆 豇豆轻斑驳病毒 分子鉴定 聚类分析 进化树构建
分 类 号:S435.651[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8.2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