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方式对潮土剖面土壤氮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Impacts of straw returning on soil nitrogen components in tidal soil profile and crop yield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晓宇 张丛志[2] 赵占辉 张佳宝 徐占军[1] Li Xiaoyu

机构地区:[1]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2]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3]河南城建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22年第11期219-226,共8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877020);江苏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编号:BE2019378);中国科学院野外站联盟项目(编号:KFJ-SW-YW035)。

摘  要:为探究长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黄淮海平原潮土区土壤氮素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秸秆移除、秸秆覆盖、秸秆深还3个处理,于试验开展第10年(2020年)秋玉米收获后,统计分析近5年产量数据,并采集各处理0~10、10~20、20~30、30~4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及氮组分。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还田和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增产4.76%、5.36%;玉米增产6.33%、5.84%)。(2)秸秆覆盖还田显著提高0~10 cm NH^(+)_(4)-N含量,0~20 cm TN、NO^(-)_(3)-N、AN含量,0~40 cm PON和MON含量;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0~40 cm TN、MON、NO^(-)_(3)-N、AN含量,10~40 cm PON、NH^(+)_(4)-N含量。(3)秸秆覆盖还田显著提高0~40 cm MON/TN,10~20 cm NO^(-)_(3)-N/TN,10~40 cm PON/TN,30~40 cm NO^(-)_(3)-N/TN、NH^(+)_(4)-N/TN比值,对AN/TN无显著影响;秸秆深还处理显著提高了10~40 cm PON/TN、MON/TN,10~20 cm NH^(+)_(4)-N/TN,10~30 cm AN/TN,0~10、20~40 cm NO^(-)_(3)-N/TN比值。综上所述,秸秆深还提升了土壤氮素含量,提高了作物产量,可为黄淮海潮土区秸秆还田技术提供依据。

关 键 词:秸秆深还 土壤氮组分 作物产量 土壤深度 

分 类 号:S158[农业科学—土壤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