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龙平 Zhang Longping
机构地区:[1]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出 处:《党的文献》2022年第2期81-91,共11页Literatur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劳工组织与近代中国劳工治理研究1919-1949”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17BZS079。
摘 要:八小时工作制源于19世纪的国际工人运动,其理念在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对八小时工作制进行了长期探索与实践。建党初期,八小时工作制写进党的纲领,成为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奋斗目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各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将八小时工作制写入劳动法,并进行了初步实践,也在实践中根据执行效果进行了部分修正。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党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基本延续了苏维埃时期制定的八小时工作制原则,但随着敌后抗战形势日趋严峻,为更好保障生产,党在继续肯定八小时工作制原则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由允许实行十小时工作制逐步调整为坚决实行十小时工作制,继而到抗战胜利前夕,根据形势的变化,再调整到实行八到十小时弹性工作制。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继续实行八到十小时弹性工作制,以便稳定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和发展经济,并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之初。这种工时制度的适时调整,反映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立足中国实际在劳动治理方面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