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周维东 Zhou Weidong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2年第5期100-112,共13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延安文艺与现代中国”(批准号:18ZDA280);四川大学国家领军人才培育项目“延安文艺与世界文学”(批准号:SKSYL2019-03)成果。
摘 要: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新秧歌运动成为落实“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标志性事件。以往学界充分梳理了这场运动的艺术经验,但对其“运动”特征以及经验并没有充分关注。从“二流子改造”运动看新秧歌剧创演,可以揭示运动中文艺的历史形态和发展逻辑。“二流子改造”运动的初衷是对根据地群众进行“人民的意识的改造”,它需要借助民间文艺进行宣传教育,同时整肃根据地的群众文化环境,因此,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秧歌成为首选。与“二流子改造”结合的新秧歌剧,不仅是群众教育和娱乐的艺术形式,还兼具工作示范和现实威慑的“仪式”特征,从而与根据地政治文化深度结合。新秧歌运动的秧歌改造和秧歌剧创演,虽然没有探索出成熟的“工农兵艺术”形态,但却为后续延安文艺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