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化实践与新中国文艺:《赵树理与通俗文艺运动改造(1930—1955)》的评议与对话  被引量:1

Practice of Popularization and Literature&Art of the PRC:Review and Dialogue on Zhao Shuli and the Popular CultureRemolding Movement:1930—195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毛巧晖[1] 杨天舒[2] 李超宇 张霖[4] Mao Qiaohui;Yang Tianshu;Li Chaoyu;Zhang lin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2]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 [3]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 [4]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出  处:《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5-24,共20页Folk Culture Forum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70年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学术史”(项目编号:20BZW190)的阶段性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学者计划项目成果。

摘  要:解放区所开创的“文学通俗化”道路对新中国文艺有极大影响,赵树理则是通俗化实践的典型个案。《赵树理与通俗文艺运动改造(1930—1955)》以赵树理在20世纪30—50年代的文学活动为线索,首先考察了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大批新文学作家与工农读者、民间艺人的文化互动和文学探索;在此基础上主要聚焦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赵树理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进入城市,在全国各地展开城市通俗文艺改造的活动,在描述北京的通俗文艺改造过程的同时,分析赵树理所创办的全国性通俗文艺杂志《说说唱唱》获得成功的原因,以及最后走向失败的复杂背景。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中文系康凌副研究员负责组织的“对话作者”活动策划了对《赵树理与通俗文艺运动改造(1930—1955)》一书的评议与对话,这既是促动学界的交流,更是对《讲话》精神的致敬。毛巧晖从文艺通俗化实践、杨天舒从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李超宇从民间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复杂的文化互动关系等进行了对话,作者张霖则对不同的评述进行了回应。

关 键 词:赵树理 通俗文艺 文艺工作者 新文学作家 民间艺人 典型个案 文化互动 

分 类 号:K890[历史地理—民俗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