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大洋红层的黏土矿物组合及其对中中新世气候转型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何蕾 刘志飞[1] 吕璇 马鹏飞 

机构地区:[1]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2年第5期920-931,共12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编号:2018YFE0202402);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编号:20590780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530964、41942046)资助。

摘  要:中中新世气候转型(MMCT;约14Ma)是新生代“冷室期”最大的降温事件,对全球化学风化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南海北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U1502站位大洋红层的黏土矿物组合,研究MMCT全球降温事件在南海深海的响应.结果显示,U1502站位大洋红层的黏土矿物组合主要由蒙脱石(56~88%)、伊利石(7~29%)和高岭石(6~20%)组成,不含绿泥石.这些黏土矿物的含量和伊利石的结晶度在早中中新世22.8~10.8Ma期间呈现四个阶段的分布特征.蒙脱石从22.8~16.2和16.2~14.4Ma期间的平均81%降低到13.8~10.8Ma的平均67%,即在14.4~13.8Ma期间快速降低约14%;相反地,伊利石和高岭石经过14.4~13.8Ma时分别快速升高约8%和6%.伊利石结晶度从22.8~16.2Ma期间的平均0.18°Δ2θ增加到16.2~14.4Ma期间的平均0.19°Δ2θ后,经过14.4~13.8Ma期间时迅速减少约0.02°Δ2θ.黏土矿物的物源区分析显示,伊利石和高岭石主要来源于华南,是物理侵蚀的结果;而蒙脱石主要来源于吕宋岛弧,是化学风化的产物.因此,我们运用蒙脱石/伊利石比值和伊利石结晶度作为早中中新世风化作用的替代指标,比值的高值和结晶度的高值代表相对加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反之指示减弱的化学风化作用或加强的物理侵蚀过程.蒙脱石/伊利石比值和伊利石结晶度在14.4~13.8Ma期间都分别快速降低,显示南海周边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快速减弱,我们认为这是响应MMCT全球降温事件的结果.此外,这些数值在16.2~14.4Ma期间略微升高,则是响应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iddle Miocene Climate Optimum,MMCO)较强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南海深海早中中新世大洋红层的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其在MMCT时期的快速转变,揭示新生代变冷对于地球表层化学风化的特定控制作用.

关 键 词:黏土矿物 化学风化作用 大洋红层 中中新世气候转型(MMCT) 南海 IODP368航次U1502站位 

分 类 号:P532[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736.22[天文地球—地质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