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创和气管插管下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沛琪 李泽 陈瑞瑞 姚远[1]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急诊科,浙江杭州310000 [2]杭州市儿童医院儿科,浙江杭州310000

出  处:《中国妇幼保健》2022年第6期1028-1031,共4页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China

摘  要:目的探讨微创与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符合NRDS诊断标准的6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儿经气管插管使用PS,拔管后予以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即气管插管使用PS-拔管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INSURE)技术;观察组患儿在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基础上,经喉镜引导置入静脉留置套管至气管后注入PS,即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MIST)技术。记录给药过程中两组患儿给药不良情况、氧疗时间,测定治疗前、治疗24 h患儿氧动力学指标[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及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值(P/F)],观察患儿并发症和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氧饱和度(SpO_(2))下降率、心动过缓率及72 h内机械通气率(23.53%、11.76%及0.00%)与对照组(29.41%、17.65%、2.9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2、0.469及1.015,均P>0.05)。观察组患儿二次使用PS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2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0,P<0.05)。观察组患儿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7.91±1.29)d、(12.15±3.19)d及(32.86±7.58)d]与对照组[(7.75±1.18)d、(12.03±3.08)d及(31.89±7.47)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34、0.158及0.532,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PaO_(2)、PaCO_(2)及P/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4 h,观察组患儿PaO_(2)、P/F[(62.39±5.87)mm Hg、(193.71±17.36)]水平高于对照组[(53.58±5.49)mm Hg、(183.87±16.81)],PaCO_(2)水平[(43.61±4.81)mm Hg]低于对照组[(47.89±5.04)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92、2.374及3.582,均P<0.05)。观察组气胸发生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7,P<0.05);两组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

关 键 词:微创技术 气管插管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分 类 号:R722.1[医药卫生—儿科]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