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周敏[1] 汪瀚[2] Zhou Min;Wang Han
机构地区:[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1 [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31
出 处:《中医研究》2022年第6期1-4,共4页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earch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973825)。
摘 要:中医学尚无“肝豆状核变性”这个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肝风”“颤证”“鼓胀”等范畴,基本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运化失常使泌别清浊功能受损,铜毒内聚体内。西医学认为,肝豆状核变性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性障碍性疾病。基于国内外对肝豆状核变性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地域分布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内经》原文出发,首先通过“五方病机”,即基于阳气在天、地、人的五方圆运动来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而后旁征博引,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五方”独有的气候特点、地域特征与肝豆状核变性一系列复杂的临床表现相结合,阐明其中互通之处;最后,陈列具有代表性的医家观点,并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中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为切入点,论证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与地域关系的合理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五方不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然气候,也影响着疾病的起病方式、发病类型和临床表现;②肝豆状核变性的根本病机在于先天禀赋的不足,地域与临床表现具有密切的联系和相关性(不同的地理方位,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各有侧重),并与中医藏象学说密切相关;③“五方病机”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分 类 号:R256.4[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