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方病机”推演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  

Deduction of Pathogenesis of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Based on ″Wufang Pathogenesi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敏[1] 汪瀚[2] Zhou Min;Wang Han

机构地区:[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1 [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31

出  处:《中医研究》2022年第6期1-4,共4页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earch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973825)。

摘  要:中医学尚无“肝豆状核变性”这个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肝风”“颤证”“鼓胀”等范畴,基本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运化失常使泌别清浊功能受损,铜毒内聚体内。西医学认为,肝豆状核变性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性障碍性疾病。基于国内外对肝豆状核变性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地域分布与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内经》原文出发,首先通过“五方病机”,即基于阳气在天、地、人的五方圆运动来探讨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而后旁征博引,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五方”独有的气候特点、地域特征与肝豆状核变性一系列复杂的临床表现相结合,阐明其中互通之处;最后,陈列具有代表性的医家观点,并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中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为切入点,论证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与地域关系的合理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五方不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然气候,也影响着疾病的起病方式、发病类型和临床表现;②肝豆状核变性的根本病机在于先天禀赋的不足,地域与临床表现具有密切的联系和相关性(不同的地理方位,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各有侧重),并与中医藏象学说密切相关;③“五方病机”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肝豆状核变性 五方病机 五行学说 发病机制 

分 类 号:R256.4[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