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冯川 Feng Chuan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出 处:《世界宗教研究》2022年第5期43-51,共9页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摘 要:石头希迁(公元700-790年)在其代表作《参同契》中以“明暗”等一系列相对概念建构起一个极富辩证色彩的禅学体系。本文根据希迁的整体禅学思想及禅宗史料中的相关内容,对《参同契》中“明暗”等辩证禅学概念的理论、实践内涵进行解析,探究其与慧能“三科三十六对法”的源流关系,认为《参同契》通过提出“明暗相对”的禅观方法与“回互不回互”的禅法主张,将超验层面的心性本体与现实层面的经验认知两个维度交融共构于自身的禅学体系,强调以圆融、辩证的视角同时观待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与禅宗其他派别相比,希迁的石头系禅学尤其重视对诸法差异性和特定性的细密阐发,展现出强烈的思辨气质。此外,希迁《参同契》的部分文句使用了《周易参同契》等道教、玄学的术语和概念,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一定的中国化色彩,但其内容实质严格地保留着佛教的理论内涵,本文对此现象作了考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16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