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后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预测模型构建分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吴海松[1] 刘欣卉 杨东妮[1] 

机构地区:[1]辽宁省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心内一科,110013 [2]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

出  处:《心脑血管病防治》2022年第3期76-79,共4页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摘  要: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抗凝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预测模型构建。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接受抗凝治疗的254例NVAF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INR目标达成情况,根据INR达标情况分为INR达标组和INR未达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NVAF抗凝后INR达标的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验证预测模型内部效能。结果 截止随访结束,2例失访,最终纳入252例,INR达标146例(57.94%),未达标106例(42.06%);两组患者年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体积(MPV)、肾小球滤过率(eGF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2、7.715、5.097、3.141、2.984、2.149,P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RDW、MPV为抗凝后INR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032(1.000~1.065)、2.457(1.857~3.252)、1.571(1.236~1.996),P <0.05],eGFR为抗凝后INR达标的保护因素[OR(95%CI)=0.955(0.927~0.985),P <0.05],上述因素预测NVAF患者抗凝后INR达标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29(95%CI=0.777~0.874),且ROC曲线显示,预测模型特异度76.29%,敏感度85.19%。结论 年龄、MPV、RDW、eGFR是影响NVAF患者抗凝治疗后INR是否达标的重要因素,由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 键 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 国际标准化比值 平均血小板体积 红细胞分布宽度 

分 类 号:R541.75[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