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良斌[1]
机构地区:[1]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国外理论动态》2022年第3期37-45,共9页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
基 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兰克福学派承认理论的最新进展研究”(20ZXB004)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的资助。
摘 要:随着霍耐特在《为承认而斗争》中率先提出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承认问题,承认开始被重新认识和理解为马克思思想中内隐的一条重要线索。但是,马克思语境中的承认问题不能仅仅从霍耐特意义上的人类学或生产美学方面去理解,而应当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认识和解读。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开始扬弃早期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采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来解读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承认关系。在马克思看来,斯密的分工逻辑是理解黑格尔承认理论的一把钥匙,必须首先厘清斯密以来的分工逻辑,才能揭开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中单向度承认的真相,然后从作为承认对象的交换价值的角度切入承认关系的本质,经过对抽象劳动以及劳动二重性理论的论证,阐明价值及其价值量才是商品得到普遍承认的原因,其衡量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藉此,马克思最终将承认问题所代表的“主观公式”落实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公式”之中,这对于我们批判性地对待以霍耐特为代表的西方承认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关 键 词:承认关系 政治经济学 分工逻辑 交换价值 抽象劳动
分 类 号:F091.91[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7.7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