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20世纪20年代持续性夏季干旱的数值模拟及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罗蒙 冯锦明[2] 徐忠峰[2] 王君[2] 丹利[2] 

机构地区:[1]云南省气候中心云南省气象局,昆明650034 [2]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2年第7期1357-1374,共18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编号:XDA2002020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A060040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YFA06025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875134);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领域项目(编号:2018BC007)资助。

摘  要: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发生了罕见的极端干旱,导致大范围粮食绝收和饥荒.许多研究表明,这次干旱发生在一个持续约11年的干旱期背景下,干旱期大约从1922年持续至1932年.本文基于气象观测资料、树轮代用资料、再分析资料、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模式结果以及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等多种工具,研究了1922~1932年持续干旱期的特征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922~1932年期间,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了干旱的影响,区域平均降水连续6年呈现负距平,降水最少年份距平值超过了1.5倍标准差.综合考虑干旱影响的空间范围、持续时间和强度,此次干旱是中国东部地区在20世纪遭受的最强干旱.气候系统内部变率是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低纬地区的东风异常、偏强的季风环流以及深厚的高压异常导致了中国东部持续的干旱条件.进一步分析表明,环流异常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印度洋洋盆模(IOBM)的共同作用有关.

关 键 词:干旱 20世纪20年代 中国东部 东亚夏季风 区域气候模式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印度洋洋盆模(IOBM) 

分 类 号:P426.616[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