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磊[1]
出 处:《学习与探索》2022年第7期53-60,共8页Study & Exploration
摘 要:中国疆域的成型是历代建立、延续并完善地缘秩序的结果。秦朝一统六国后,建构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结构性关系成为中国政治的首要议题。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旨在与各地以一对一的方式联结,即建构“一”与“多”的关系。汉朝凿空西域的地缘意义在于将匈奴影响下的蒙古高原、西域与青藏高原诸多势力分别对待,使之在未来2000年的地缘秩序中成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对于游牧政权而言,他们习惯以直接占领农耕区与游牧区的过渡地带迫使农耕政权岁贡、开榷场,以农耕区服务于游牧社会。而当其社会内部农业地区的权重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其政权将向中原的王朝体制转化,从而具备了入主中原的资质。游牧政权的政治逻辑与中原王朝并非截然对立,其政权发展王朝化几乎是必由之路。东南海疆的地缘秩序是近500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命脉所在。鸦片战争之前的200年,中国便因海疆地缘构想的先天不足而遭遇边疆危机,而西欧殖民者正是通过了解海疆与陆疆之间的地缘结构,破坏了传统中国的海疆地缘秩序。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