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贾怡 Jia Yi
机构地区:[1]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出 处:《中国音乐》2022年第4期108-116,156,共10页Chinese Music
基 金:2021年度天津市教委项目“大运河天津段民歌研究”(项目编号:2021SK046)的阶段成果。
摘 要:伴随清末民初“下南洋”的移民潮,我国闽粤琼等地的民间歌谣被传播至新加坡等南洋国家。通过数次前往新加坡田野调查共搜集华族歌谣86首,在与国内相关歌谣进行比较研究后,文章就歌谣的渊源、版本、音乐形态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考辨和分析。这些歌谣真实地记录了罪恶的“猪仔贸易”,反映了近代“下南洋”移民群体悲苦的生命体验和历史记忆。通过这些民间歌谣我们既可内观清末民初国内的侨乡社会,亦可外观海外华侨的真实生活、身份认同、文化表征、职业特点以及华侨社会的底层结构等诸多方面。由此可见“乐随人迁”的传播规律以及华族从“过番”到“落番”生存状况的变迁,不仅如此,这些歌谣还是中国音乐文化影响世界的典型例证,而新加坡华族在新加坡与原乡之间长期保持双重认同的现象,也成为了典型跨国主义的表现。
关 键 词:新加坡华族歌谣 民歌 “一带一路”音乐文化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3.13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