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亦冰 Zhang Yibing
出 处:《学术研究》2022年第7期117-127,共11页Academic Research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宋三司财政管理体制研究”(18CZS01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根据《天圣赋役令》宋6条规定,北宋前期,部分京师诸司吏人与州县公吏具有“流内官”身份,并可据告身蠲免户役,其范围主要包括中书门下堂后官以及州司长名衙前出职为州上佐者。这一群体的形成,缘于唐后期行政体制调整,诸司诸使以及各藩镇中,出现了如都知兵马使、都押衙、孔目官等免除州县色役的军将、吏职,且往往带有散试官、检校官等“品官”身份;但在五代宋初,这些吏人所带“品官”身份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逐渐萎缩,最终只有具备“流内官”身份且仍充吏职者得以持有告身并免除户役。就制度规定而言,充任州县差长名衙前者可免户下差役,并有机会迁转职次至都知兵马使,进而出职为官。但州司公吏多有名额、任职年限等限制,且充任差遣多有陪费、破产之虞,对于寻常民户而言,投名州吏人及县司押录往往须积累数十年劳绩,方有可能成为长名衙前并得免户役,迁转职次,至于出职希望则更是渺茫。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