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早期预测化疗药物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毒性反应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瑞华[1] 李艳芬[1] 李美凤[1] 孙海楠 王保和[1] 徐强[1] 黄宇虹[1] 

机构地区:[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250

出  处:《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年第14期2517-2520,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基  金: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项目(No.2019072);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No.17ZXXYSY00060)。

摘  要:目的探讨心电图形中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和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对心脏毒性化疗药物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使用多柔比星、表柔比星、紫杉醇、5-氟尿嘧啶、曲妥珠单抗等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各类肿瘤病人64例,根据化疗后3周期(63 d)内病人是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分为正常组和室性心律失常组,采集两组化疗前后心电图形和血清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浓度,比较两组化疗前后QT、校正后QT间期(QTc)、T波峰末间期(Tp-e)、校正后Tp-e间期(Tp-ec)、Tp-e/QT、JT、QT离散度(QTd)数值和cTnT、CK-MB、MYO浓度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QT、QTc、Tp-e、Tp-ec、Tp-e/QT、JT、QTd对化疗后病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化疗前后Tp-e、Tp-ec、Tp-e/QT、QTd指标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QT、QTc、JT没有明显改变(P>0.05)。两组之间化疗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浓度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T、MYO浓度没有明显改变(P>0.05),但化疗后数值均较本组化疗前有所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化疗后两组QTd与cTnT浓度呈正相关(r=0.249,P<0.05);Tp-e、QTd与CK-MB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8,0.343,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QT、QTc、Tp-e、Tp-ec、JT、QTd对化疗期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8,0.687,0.719,0.675,0.718,0.978;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99.33 ms,441.00 ms,101.00 ms,106.84 ms,296.50 ms,19.50 ms;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8.75%,68.75%,70.31%,65.63%,73.44%,90.63%。结论在应用具有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进行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可通过心电图形中某些心室复极离散度指标数值的变化,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助于尽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心血管大事件发生。

关 键 词: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毒性反应 心室复极离散度 心肌损伤标志物 预测价值 

分 类 号:R541.7[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