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郑奕[1] 连水兴[2] ZHENG Yi;LIAN Shuixing
机构地区:[1]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2]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出 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111-117,共7页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对近百年来传播理论发展的影响研究”(21BXW106);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与传播理论新发展研究”(FJ2020MJDZ026);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大学生运用智能手机进行英语学习的路径、方法与效果研究”(FJJKBK21-199)。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融合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被视为“后人类”社会到来的重要体现。美国学者凯瑟琳·海勒以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理论基础,对信息媒介、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引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建构的理论体系引起了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关注和共鸣。海勒认为,后人类的主体作为一种物质与信息相混合的独立实体,重构了身体的边界,导致“电子人”作为后人类传播新主体的出现,并重新界定了传播研究中的“虚拟性”与“物质性”问题。海勒的后人类理论中所蕴含的传播观念,为智能时代的传播研究开拓了一种新视角。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