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佳港 李树峰[1,3] Alexander FARNSWORTH Paul J.VALDES Tammo REICHGELT 陈琳琳 周浙昆 苏涛[1,3] Zhao J;Li S;Alexander FARNSWORTH;Paul J.VALDES;Tammo REICHGELT;Chen L;Zhou Z;Su T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勐腊666303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3]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勐腊666303 [4]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Bristol,Bristol BS81SS,UK [5]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Storrs CT 06269,USA [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东亚植物多样性与植物地理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04 [7]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2年第8期1562-1576,共15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编号:41988101);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9FB061);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STEP;编号:2019QZKK0705);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项目(编号:XDB26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41772026)资助。
摘 要:新生代青藏高原持续生长,气候环境经历了剧烈变化,但是其气候演变缺乏综合性研究.文章整合了青藏高原地区古近纪和新近纪(66~2.58Ma)共48个化石点的植物大化石和孢粉数据,采用生物气候分析法和联合概率密度函数法定量重建了重要的古气候参数,两者的结果均表明:从古近纪至新近纪,青藏高原的温度和降水呈现波动降低的趋势.利用HadCM3模型对青藏高原古近纪和新近纪不同时期进行古气候模拟,结果显示:自晚始新世,温度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温度由之前的纬度分布格局转变为由地形地貌主导的分布格局;随着青藏高原东北向生长,温度降低和降水减少的范围向高原的东北方向扩展.通过综合对比植物化石数据定量重建、模型模拟和其他代理指标恢复的古气候,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升等地质构造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冷是驱动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青藏高原的环境变迁和生态系统演化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分 类 号:P532[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