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100029
出 处:《环球中医药》2022年第9期1637-1640,共4页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摘 要:“额上陷”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其含义学界尚无定论,本文从各版异文出发,推测“额上陷”可能与古代遍诊脉法的“两额之动脉”相关。遍诊法曾经是中医脉诊的主流方法,其诊脉部位有规律的分布于人体头面、四肢、踝腕、胸腹各处,以《内经》中的“三部九候脉法”和“十二经标本脉法”为代表。遍诊法经历了复杂的传承演变过程形成了“独取寸口脉法”,而“人迎寸口脉法”是其转变的中间形态。透过脉法繁复曲折的流变线条,可以看到经脉理论的逐步构建和脉学的复杂化。回到古代的遍诊脉法,笔者发现:额上有脉可候手足太阳经气;陷脉为一种常见的病脉;太阳脉动异常与眼目疾病密切相关。基于以上三条证据,结合仲景以前古脉法的广泛应用,推测“额上陷”即“额上之脉陷”。再由“额上陷”展开,发现古脉法可以作为解释仲景条文疑难的一个重要视角,由此古脉法的重要性得以彰显。
关 键 词:《伤寒论》 《黄帝内经》 脉诊理论 经脉理论 针灸 医学史
分 类 号:R249[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62